怎么選擇合適的重慶心理咨詢師?
1、他的語言有彈性嗎?
一個成熟的咨詢師,因為他對自己的接納度理解度比正在成長中的咨詢師相應要高出很多,所以,他們往往會更有彈性。這是因為,一個對自己有比較多的理解和接納的人,他就不太需要借助于很多外在的形式來證明自己是好的是有能力的,當他可以接受自己的平凡時,他也就不必在自己的病人或學生面前證明自己是個專家,這使他有能力真正的放下自己,專注于傾聽病人的故事,并在這個過程中將心力放在理解病人上。而一個在這方面的修行有所欠缺的人,他往往會有意無意中將自己塑造成一個權威、一個專家的形象,只有這樣時,他才能在他的內心確立一些掌控感,才能讓自己感覺安全一些。當他需要借用一些很確定的語言來證明自己的專家形象時,他是不太有能力真正將自己與對方放平到同一個位置,從而去共同探討對方的內心世界。所以在工作過程中,病人會常常感受到自己什么都不懂,而這位咨詢師什么都是對的,病人每每表達自己與咨詢師不同的理解時,雖然字面上聽到的是這個輔導師好象允許自己表達,可在感受中總是感覺被拒絕的時候;甚至咨詢師不能安靜的試圖理解病人的表達,而是一下子就拿出專業的架子否定了病人自己的感受時,很可能是咨詢師已經陷入了對掌控權的競爭。
如果在接受咨詢的過程你常常有這樣的體驗,常常感覺到自己被教育被規范多于被傾聽被理解時,那就要小心了,當你常常從這個咨詢師那里體驗到的是他比你自己更懂你自己時,當你不得不對他的話言聽計從時,恐怕這個過程中,是有一些潛在的危險的。這個過程在滿足的是咨詢師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幫助病人成長?! ?/span>
2、他的時間能保證嗎?
心理咨詢需要穩定的輔導密度,這主要是基于幫助病人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安全與穩定的關系。如果你的咨詢師太忙了,忙到每個月都要更改咨詢時間,那不如早點離開他。因為他的忙至少說明兩件事:一是對于他來說,可能心理咨詢的過程中有些事情是他無法化解的,所以他可能用一些看起來很合理的借口更改工作時間,但其實可能是他的見諸行動;二是一個不考慮病人的需要而不斷消失的咨詢師,在專業修為上至少是有欠缺的,在人格結構內部,他也沒有辦法真正的理解什么叫做“病人利益Z大化”。在咨詢過程中,當一個輔導師想消失就消失,消失前后又不與病人討論這件事在病人內部所喚起的體驗時,那也許意味著這個咨詢師自己的分離焦慮就是被屏蔽的,而咨詢過程中,分離焦慮是一個完整咨詢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很難想象一個對這部分體驗屏蔽掉的咨詢師可能與病人在這個點上開展有效的工作?! ?/span>
3、他能保護好設置嗎?
咨詢設置就象是心理咨詢的一個參考范本,也象是個界碑:當咨詢的過程全部在咨詢設置內進行時,那個設置就象是不存在一樣,只有當咨詢進程中,咨詢設置被突破或是面臨被突破的風險時,那個框架的意義就顯示了出來,那會讓咨詢雙方體會到發生了不一樣的事情,而這個不一樣,就是咨詢的契機。而這個契機的概念,常常被一些不太成熟的咨詢師拿來作為突破設置的借口。在輔導過程中,保護設置的責任是應該由咨詢師來擔負的,因為病人來這里就是尋求幫助的,而他尋求幫助的原因就是因為他人格中那些傷害性的元素需要被解讀被改善,而這些元素往往是以破壞設置的方式來呈現的,如果輔導師不能很好的保護設置,某種程度上也就意味著他不能在專業角度上幫助到自己的病人。
比如,一個在咨詢室之外與自己的病人保持某種聯系的輔導師,這種生活關系很難保證他在輔導室里保持中立節制的態度,從而也就會收了病人的錢,卻幫不到病人;或是一個借病人現實生活中的工作或是關系網絡來幫自己解決生活事件的輔導師,很難在病人心里建立起專業性的關系,這種已經被污染的關系,會給病人的輔導帶來很大的干擾;而一個在收費啊,時間啊等等方面不斷被病人突破的輔導師,是不太有能力去容納病人的破壞性的,所以只能在見諸行動層面去滿足病人,而這樣做的結果,就會完全失去了咨詢的意義?! ?/span>
4、他在工作中關注什么?你的故事還是故事背后的關系與象征?
一個病人來到輔導室,他往往不知道該如何與自己的輔導師進行一段深入的工作,而輔導師在工作過程中關注的點,會直接引領病人進入咨詢師所關注的內容中去,所以,咨詢師在工作中所關注的內容,會直接影響到輔導工作的進程。
病人來到咨詢室里,他會給咨詢師講很多很多的故事,這些故事其實都會有潛在的功能和聯系,一個成熟的咨詢師,是有能力透過這些故事,去發掘故事所傳遞的潛在信息的;而一個不成熟的咨詢師,因為動力性理解的能力不足,所以往往會在工作中與病人的討論只停留在故事層面上。
比如一個在前階段工作進展很順利的病人,在一次咨詢中給咨詢師講了發生在生活中的很多不愉快,但獨獨不講與咨詢師的關系,這會讓咨詢師非常迷惑:他到底想跟我說什么?對于一個成熟的咨詢師,他可能通過捕捉自己的迷惑去理解病人潛意識中所傳達的信息是對于咨詢深入的恐懼,即“我害怕咨詢的深入,所以我不再跟你深入的探討了,我只跟你講一些故事來打發今天的時間”,而此時如果咨詢師沒有意識到這些,只是追著病人的故事跑,一直試圖理解病人的故事是什么的話,就很難跟上病人的步伐,也無法真正深入的解讀病人的內心世界。
解讀了病人的故事在此時此地所傳達的信息后,還要關注到的一點是,這個時候,他在跟咨詢師講,潛在的,這個故事是與咨詢師有關系的,發掘這個關系對咨詢的意義很大。比如,一個病人說“這屋里有股什么怪味呀,真難聞”,味道可能是一個客觀存在,但潛在的,他此時此地提到這個味道也會有他自己的心理學意義,比如他在用這種方式表達對咨詢師的不滿,或是用談味道逃離探索自己內心深處等。
所以,在心理咨詢工作中,故事沒有那么重要,為什么這時候講故事卻很重要,故事中所傳遞出的與咨詢師的關系更重要。對病人的故事,第一層的理解是故事的內容,深一層的理解是故事中的象征意義,再深入一層是象征中的關系,一個有能力不斷幫病人解讀這些信息的咨詢師,是值得信任的。
5、他的媒體曝光率高嗎?
目前心理咨詢這個行業也只是處于剛剛起步階段,一方面,專業人員的匱乏使在這一行工作中有些經驗的咨詢師成為了搶手的資源;另一方面,這一行發展的艱難也使一部分輔導師急于收回成本,于是媒體的推動作用在這一行業中突顯出來。很多人找咨詢師是因為在電視報紙上看到過某某輔導師的報道,所以才找上門來,對于常常在媒體上露面的人,我們是很容易將其理想化的。
不過對于心理咨詢這個特殊的行業,咨詢師在媒體中的高暴光率,卻可能存在一些潛在風險。這個暴光所指的,并不是說做一些科普性的宣傳講解,這里所指的是咨詢師在節目或報道中不斷暴露自己的人生哲學和價值觀。一個在媒體中常常暴光的咨詢師可能會潛在發生一些破壞咨詢的影響。
第一個是會減少病人的幻想空間。談話式心理咨詢的過程,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解讀病人的移情幻想來理解病人內部的心理結構,并在幻想與現實的差異體驗中不斷改善癥狀的,而一個高暴光率的咨詢師,會減少病人的幻想空間。因為當一個病人知道自己的咨詢師有一個上大學的兒子時,可能就不太會再去幻想自己是咨詢師唯一的女兒,而這個幻想的缺失,可能恰恰會影響到病人親密關系的修復;或者當一個病人知道自己前幾次的輔導被取消是緣于咨詢師去錄制電視節目時,他就有可能合理化自己的憤怒,從而錯失咨詢輔導的契機。
第二個是輔導師不容易在咨詢工作中保持中立和節制。當一個咨詢師大量的個人信息被病人掌握后,他的某個句子有可能被病人拿來作為與咨詢師進行權力競爭或是實施其他影響的工具,如果咨詢師在工作過程中需要花大量的時間來與病人就這些內容與病人進行工作的話,相應就會減少對病人原始體驗的工作,這對病人是不公平的。還有就是節目制作中,出于收視率的考慮,節目制作方常常會提出一些與心理咨詢工作原則相悖的要求,為了能夠合作,咨詢師也往往會做出一些妥協,而這些妥協,在之后的咨詢工作中,會將這個咨詢師陷入被動。比如病人會提出“為什么和電視上看到的過程不一樣?”當病人提出這個話題時,他很可能已經從對輔導師的理想化進入了妖魔化,這無形中給咨詢工作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影響元素。第三個是一個無力拒絕媒體暴光的咨詢師,可能在其內部還有一些有待修復的內容。比如,出于緩解經濟壓力的考慮,希望通過媒體的宣傳提高知名度,從而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
其實,一個好的咨詢師,他首先應該是衣食無憂,不必太為經濟狀況煩擾的。因為當一個咨詢師本身為經濟所擾時,他可能就會在咨詢工作中對病人發生一些潛在的影響,比如當病人一直談到經濟方面的壓力時,因為這個咨詢師也在承受同樣的壓力,那可能就會成為雙方共同的盲點,從而無法對病人經濟壓力背后的內容進行更深的探索;或者是出于經濟方面的原因,這個咨詢師為了留住病人,可能會在收費啊,時間啊等方面的設置中向病人做出一些妥協,在意識中輔導師可能體驗到的是自己在關心這個病人,但潛意識中,這很可能是咨詢師的一個見諸行動,病人會很敏感的捕捉到這些信息,并且感受到輔導師的不安全,從而Z終導致輔導受損。一個對在媒體中暴光有高需求的咨詢師,還可能意味著他在自戀方面存在一些需要處理的內容,而這是會對輔導進程發生很大影響的內容。也就是說,這個輔導師期待自己成為名人的背后,其實是有很多對自己的不信任、不滿足,而這種不足的狀態,會導致他從病人身上榨取自戀,或是在咨詢工作中停滯不前。
6、你能從中感受到自己的成長嗎?心理咨詢的目標,是輔導,是成長。
有效的咨詢,可以在工作過程中,使病人的人格越來越完善,社會功能越來越適應,而接受咨詢的過程其實是充滿艱辛與痛苦的。之所以說成長的過程很痛苦,是因為在接受咨詢的過程中,我們一些舊的防御模式會被打破,然后重新學習建立新的防御,在意識到舊防御的不適應和新的防御建設起來之前,我們會處在一種懸空的狀態,這種狀態是讓人非常害怕和不舒服的,輔導師的工作就是要幫助病人安全的度過這個過程,并建立起積極有效的防御形態。
所以我們說心咨詢不是為了舒服,而是為了成長。如果一個咨詢的過程中,你所感覺到的僅僅是關系上的安全,情感上的被滿足,而在過程中對自己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表層,甚至在咨詢過程中感覺自己越來越虛弱,好象自己離開那個咨詢師就沒法活的話,除了要考慮那是不是激活了自己的依戀模式外,更要考慮這個咨詢師是不是還沒有能力帶領你進入更深層次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