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更多的是幫助來訪者分析心結形成的“根本原因”,找到解決心結的方法,即“授人以魚”,而不是“授人以漁”,代替你解決具體問題。如果你不能指望心理醫生或心理咨詢師來傾訴,你的心臟病就會消失。我也應該按照心理學家的要求,盡力去化解壓力的根源。
你對心理咨詢感到好奇和困惑。請進來看看吧!
1.什么是心理咨詢?
心理咨詢是指運用心理學方法,對心理適應出現問題的來訪者提供心理幫助,尋求解決問題的過程。需要解決問題并前來求助的求助者稱為來訪者,提供幫助的咨詢者稱為咨詢師。來訪者可以通過語言等溝通媒介,與咨詢師交談、詢問、討論自己的心理不適或心理障礙。在他們的支持和幫助下,他們可以通過共同討論找出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問題的癥結所在,進而尋求擺脫困境、解決問題的條件和對策,從而恢復心理平衡,提高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增進身心健康。
2.關于心理咨詢有哪些常見的誤區?
(1)心理咨詢求教處理問題的策略。
人可能有心理問題才會想到心理咨詢(重點看一下,看清楚,有兩種“可能”),但大多數心理問題不是簡單的說教就能解決的。
對于很多來訪者來說,他們認為心理咨詢是醫生的想法,可以幫助他們提出問題,要求盡快解決。但大多數問題都是社會心理問題,每個問題都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也會有不同的思維傾向。
正規的心理咨詢,是指心理咨詢師和來訪者在討論和討論中,使來訪者發現自己性格中的不足,并通過咨詢解決和完善這一不足,再由來訪者拿出解決方案。
相反,如果輔導員為來訪者在某一類問題上下定決心,就違反了心理咨詢的原則。
如果一個人教他幾個好的策略給不同的顧問,他肯定會無所適從。如果他走捷徑,按照他想要的決定去做,失去了個性,下一個心理咨詢師應該糾正他的 “咨詢依賴”。
(2) 心理咨詢 ≠ 同情經驗
有許多訪客,尤其是電話訪客,詢問心理,較好滿足并處理他們的問題 (似乎只有當顧問回答是時,他們才能放心)。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同情他,理解他。
要求心理咨詢師有很深的經驗,有更多的經驗 (不排除來訪者自己沒有意識到的可疑性格) 是人之常情,但也沒有必要要求心理咨詢師有類似的經驗,就像助產士的溫柔動作可能不會從分娩中學到。
還有另一種現象。來訪者咨詢的目的似乎是尋求同情。比如,戀愛中的1方認為條件優越,而對方不夠熱情積極,在協商過程中,他可能會說: “我的條件多好,你應該同情我,批評他 (她)!”
想象一下對游客的贊美和同情。他們當時除了心情舒暢之外,還無法理解自己的認知缺陷,然后又回到了原來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