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來訪者神化心理咨詢師。一種心理狀態是心理咨詢師是搞心理學的。他們應該能一眼看出游客的心理問題,否則就是無能。
另一種心理狀態是來訪者羞于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不愿意透露自己的心理活動,認為咨詢師可以猜測。
其實輔導員也是人。他們只能利用醫學和心理學的原理,根據來訪者提供的問題進行幫助。就像有人感冒發燒時,醫生用體溫計給他測體溫,然后制定治療方案。
事實上,在一些國家,人們對心理咨詢的理解與我們恰恰相反。在美國,很多人會在和女朋友約會前安排見一次心理咨詢師,以示對約會的重視,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咨詢主要服務于日常生活中遇到壓力和情緒困惑的普通人,與精神病患者的治療完全不同。
現代年輕人的壓力往往來自于理想與現實的沖突。他們接受了更好的教育,但很難找到理想的工作。找一份體面的工作,不斷學會妥協,擠壓生存空間;年齡不再期待愛情;住在狹小的出租屋里,嘆息高于天……壓力不可避免,但我們可以選擇面對。比如你看到桌子上有半杯水,你會怎么做?你會說:還有半杯水?;蛘撸褐挥邪氡?。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兩種不同的人:樂觀主義者和悲觀主義者。金博士在書中提到,在他的職業生涯中,他遇到過很多癌癥患者,每個患者的結果都不一樣。有些病人康復后很高興回家,但有些病人卻被疾病奪去生命。其實不僅僅取決于他們的病情或者醫生的治療水平,還取決于他們的心態。
當然,樂觀雖然很好,但悲觀無是處。研究表明,悲觀主義者更準確地看待世界。輕度悲觀主義者在做事前三思而后行,能夠做出更準確的判斷。因此,在生活中,我們也需要偶爾悲觀地檢查我們的決定,以防止我們盲目樂觀。
當我們應該樂觀和悲觀時,我們只需要問自己失敗的代價是什么。若成本較重,則需要一定的悲觀心態來保證行動的準確性;若成本尚可,請記住一定要樂觀。